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山

林昆山(1960-),出生於臺灣屏東車城。專長山水畫,曾任新北市泰山藝文協會理事長、中華畫院特聘藝術家。國中畢業即離開家鄉北上當木工學徒,閒暇之餘喜歡塗鴉,認識繪畫啟蒙老師廖天鶴,開啟了近半世紀的繪畫之路。 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繪畫市場蓬勃,林昆山大量繪畫,打下扎實畫功。在學而後知不足下,先後求學於新北市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美工科與輔仁大學中文系,學院教育影響了日後對美學的認知與方向。 當時活躍於藝術界的畫家大都出身師範學院或中國文化大學,非藝術科班出身,想在藝術界闖出名號,林昆山認為參加繪畫比賽是唯一的途徑。靠著年少打下的堅實基礎,在參賽中佳績不斷,首獲第50屆全省美獎第一名尊榮,接續44屆南美展、46屆中美展、臺北縣國畫比賽、北區七縣市國畫比賽中皆獲獎第一名,為艱苦藝術之路鋪上一段紅毯。 〈後山〉為2015年國立國父紀念館翠溪藝廊「林昆山水墨畫展」作品。畫面所在是林昆山每天爬山行走的路線,雖有些虛構,但一草一木都是親自趨近觀察、用心揣摩。 水墨寫生,在直觀與刻意佈局之間,有著微妙關係;該應物象形隨形賦彩,還是講究情感佈局?再者,「滿」與「空」的「經營位子」,又該如何斟酌?林昆山在思辨過程中,創造出屬於自我的表現語彙。 中國書法和水墨都講究「計白當黑」,計白當黑的意思是以實托虛。 無空不能存虛,無虛不顯其實,是中國畫中虛實相生的哲理。〈後山〉反其道而行,採取「計黑當白」,用墨色推演出畫面的空間,被填滿的黑色空間容納著無限可能的想像。此畫款識擷取〈莊子〉寓言篇內容「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這是林昆山的自我警惕,提醒自己在創作路上懷抱納異的開放態度。 釋文:與己同則應,與己異則反。 款識:(1)莊子句。乙未年於得月樓,昆山。(2)後山。日先照林間,多清泉歲在。乙未年。春日得月樓寫景隨筆,林昆山。 鈐印:恭則壽。林昆山印。草亭觀月。 知天命。昆山。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0。 校訂:林昆山。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