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玉山頌

張光賓(1915-2016),字序賢,號于寰,出生於四川省達縣,1945年畢業於重慶的國立藝專國畫科,曾受教於傅抱石、李可染、黃君璧、豐子愷等。畢業後不久任軍政職,於1948年渡臺。來臺後服役於海軍達20年,官至上校。1969年退役後旋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服務19年,1987年以研究員身份退休。其水墨畫、書法造詣和書畫藝術史之研究均有相當成就,2010年以96歲高齡先後榮獲國家文藝獎以及行政院文化獎兩大殊榮。 張光賓之繪畫以山水畫題材見長,其畫風早年受傅抱石、李可染之影響較深,常將披麻皴以破鋒散皴的方式表現;大約從1997年(83歲)開始逐形成「焦墨散點皴」的自創畫法,堆疊出綿密的山巖巒層;約2005年(91歲)更發展出「焦墨排點皴」,將散點皴法轉進為線條型的「排點皴」,更有力地營造出山水厚實的堆疊感,拙樸而深厚。 此畫為2010年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辦「向晚逸興書畫情-張光賓90歲後書畫展」展出作品之一,畫於2007年,為典型的焦墨排點皴之晚期畫風。畫家以宏觀式的高遠取勢,但並非侷限於固定的視點,也未必如實地捕捉玉山的造形結構和地質地貌特徵,而以一種個人獨到的筆墨造形風格,非常主觀地詮釋並與對玉山的印象和觀感作雙向的對話,題識之書風與畫法筆線相當統調,極具敦厚拙樸的特質以及藝術強度。 出處:黃冬富,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