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古城

張韻明(1949-),出生於南臺灣漁村,縱橫於水墨畫創作長達二十餘年,作品風格充滿濃濃的東方情懷。為了開拓風景水墨畫的視野,1985年前後走訪遊歷中國大陸,創作一系列江南與黃土高原等為背景的水墨作品,返臺後反省創作方向,開始在臺灣各地做田野調查,描繪台灣農村,1987年後多以臺灣鄉野田園為主要題材。 1999年到美國密蘇里州Lindenwood大學攻讀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其後的創作風格受米羅及眼鏡蛇畫派影響,之後旅居歐美各地深入探究西方當代藝術創作環境及藝術形式,其後作品的元素結合東西方神秘主義,並融入深厚的東方水墨素養。從水墨走向油彩再到複合媒材,從具象到抽象,近年開始著墨於當代藝術的突破,作品蘊含獨特技法,透過層層的堆積、刮、擦、洗、磨,似是隨興的線條點滴,遊走於畫布上殘留的色彩痕跡,創造出無法複製的偶然趣味和獨立性。 〈古城〉創作於2001年,為2010年國立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張韻明畫展」作品。作者遊歷中國大陸時,一見江南景色感到震撼,當地建築文化與臺灣不同,層層疊疊的黑瓦白牆,適合水墨入畫,他思考如何表現,決定把房子當山水來畫。 此作採用「高遠」法視角,張韻明筆下的古城,像人站在山下,由下往上層層疊疊。山水畫構圖法,有「平遠」有「高遠」,歷代知名作品多以鳥瞰或平視構圖,而被視為宋代山水畫代表形象的范寬〈谿山行旅〉,畫中山水並非模仿真實空間,而是巧妙在近、中、遠三段式的基本構圖中,藉推遠主山、拉近中景、突顯近景,渺小行旅與主山巍峨崇高的對比手法,創造如臨其境的山水之趣。〈古城〉以層疊式的「高遠」構圖,也體現了中國畫移動視點的構圖特色。 款識:二00一年,張韻明。 鈐印:張韻明。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0。 校訂:張韻明。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