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吾之書道觀

廖禎祥(1926-),號萃菴,晚年自號祥翁,出生於臺灣基隆市,於日據時代完成正規教育,就讀臺北州立臺北商業學校(今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時受日籍教師秋田新光啟蒙書道,光復後師從曹秋圃(1895-1994),50歲拜師鄭曼清(1902-1975)習鄭子太極,畢生潛心於書拳二道,其書論拳論相互輝映於書作之中,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與面貌。 廖禎祥在日本書道界享有盛名,長年致力於提倡書法與國際交流。1958年主事由「基隆市書法研究會」主辦「第一屆中日書法交流展」,為戰後中日書壇第一次聯展,于右任(1879-1964)並應邀親臨剪綵。1998年以中國書法學會首席代表赴新加坡,與大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1912-2005)等人會面,為海峽兩岸書法組織的首次接觸。一生仰慕當代草聖于右任,多年來並收藏于右老的墨寶精華,且在近年將一批真跡以收藏原價,轉讓予西安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祥公與國父紀念館淵源頗深,1975年起每年舉辦《祥門書會師生書法展》,四十餘年未曾間斷;此外1976年起每天早晨帶領一群學生,於鄰近住家的國父紀念館共同練習太極拳,直至九十高齡後逐漸退出,交由弟子們自行切磋。2002年獲中國書法會學頒贈第一屆「書法薪傳獎」,表彰他在臺灣書法界的終生成就與貢獻。 本件創作於1994年,為2008年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廖禎祥八十回顧展」作品。 釋文:吾之作書,初則運筆欲如織布之經緯絲然,使其平鋪無間,繼之則無論疾徐,求其萬毫齊力,且力透紙背,起收筆及轉折則在空間及時間上,務求最有效之工作方(1) 法。結構則有如藍圖,雖放大亦能成為穩固之實體,而不失矩矱。章法則合作無間,期使發揮最高之團隊精神。以上所述,不過方法論耳。更須求心身筆三者俱要靈(2)活,並將氣滿及不吾欺融入其中,成為寫我情懷,有生命之書道是也。豈止筆尖之小技乎。迨書成,須懸之迴環審視與比較,即用筆合法否?結構合理否?章法有序(3) 合情否?詳言之,於用筆,則運筆是否順筆性,克盡其性能於結構,則每字之點畫、經營位置有否缺失。於章法,則除行氣外,已否表露詩詞之意。於筆端及作品風格中(4) 無感於中而書者,吾不取也。至古人所謂:書如其人,如其學,如其才,如其智。蓋人有人格 ,書自有書格,於自運時無所遁形,故凝結吾人生命力於一瞬,以寄懷墨痕,豈(5) 可不慎乎?為書之道應取中道。若以偏道取勝,非常道也!此即至人只是常,真味只是淡,即順者昌之理。吾所企求者,亦如是云爾。(6) 款識:吾之書道觀。甲戌八月初三,廖禎祥。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參考資料: 1. 廖禎祥,《不誠無物 氣貫書拳—廖禎祥九五書法回顧展》,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2020。 2. 游建仁、李傳樑,〈不誠無物 氣貫書拳—略談廖禎祥老師之書法成就〉。《不誠無物 氣貫書拳—廖禎祥九五書法回顧展》,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2020。 3. 廖禎祥,《寄懷墨痕 廖禎祥八十回顧展》,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2005。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