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昭陵六駿

林昆山(1960-),出生於臺灣屏東車城。專長山水畫,曾任新北市泰山藝文協會理事長、中華畫院特聘藝術家。國中畢業即離開家鄉北上當木工學徒,閒暇之餘喜歡塗鴉,認識繪畫啟蒙老師廖天鶴,開啟了近半世紀的繪畫之路。 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繪畫市場蓬勃,林昆山大量繪畫,打下扎實畫功。在學而後知不足下,先後求學於新北市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美工科與輔仁大學中文系,學院教育影響了日後對美學的認知與方向。 當時活躍於藝術界的畫家大都出身師範學院或中國文化大學,非藝術科班出身,想在藝術界闖出名號,林昆山認為參加繪畫比賽是唯一的途徑。靠著年少打下的堅實基礎,在參賽中佳績不斷,首獲第50屆全省美獎第一名尊榮,接續44屆南美展、46屆中美展、臺北縣國畫比賽、北區七縣市國畫比賽中皆獲獎第一名,為艱苦藝術之路鋪上一段紅毯。 〈昭陵六駿〉為2000年國立國父紀念館翠亨藝廊「林昆山水墨探索展」作品,它的誕生是源於一段和古人「對話」的奇遇:林昆山在資料上看到一組唐太宗昭陵墓上的六駿馬石雕,駿馬肥厚體健充滿生意,栩栩如生如臨疆場,心中起念要將這六件浮雕轉換為水墨畫。 林昆山臨摹古畫技術極佳,但僅透過書籍照片畫出浮雕質感,存在著大考驗,歷經多次失敗,最後成功完成此六件作品,也在繪畫過程中累積出新奇的技法。 元代畫家趙孟頫曾提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理論,藝術是文化的載體,已消逝的文明及文化,只能由藝術品中推想,這是文物可貴之處。林昆山處於傳統和現代交戰的年代,透過今日觀點與繪畫技巧,重新詮釋飽滿俊逸的唐風浮雕作品,成功展現出古今交融的「時代特質」。 款識:昆山之印。 鈐印:靜觀自得。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0。 校訂:林昆山。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