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迴鐵路(十大建設)

  呂佛庭 (1911-2005),河南省泌陽縣人,原名天賜,字福亭,後改為「佛庭」;少年時起即多次欲皈依三寶,均未能如願,故號「半僧」,齋名「半僧草堂」。自幼受父親啟蒙,習書畫、背詩詞,後入北平美專就讀,初習西畫,轉學國畫,奠定深厚基礎。   1948年隻身渡臺,於臺中師範專任教職直到退休,也曾先後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藝專、中國文化大學等兼任,沾溉後學,作育英才無數;1954年籌組「中部美術協會」,舉辦中部美展;1976年創立?國風書畫會?,畢生推動藝術教育,不遺餘力。   呂佛庭畫作以山水畫為大宗,取法歷代名家博採眾長,並輔以主觀寫生情境,古今交融,造化心源,精擅長卷巨幅,筆墨清曠,氣勢偉岸,卻又有不食人間煙火之感。此幅〈北迴鐵路〉,近六尺全開,融「高遠」、「深遠」、「平遠」之法於一圖,崇山峻嶺既具五代北宋巨碑山水之磅礡,茂林溪瀑又凸顯出寶島臺灣豐富之地貌;畫中以豪健筆勢勾勒點染出開山鑿壁、跨溪築橋的百轉千迴,盡顯北迴鐵路工程之艱巨浩大,其間點綴山居聚落,又散發出臺灣社會樸質純然的民風。   呂佛庭於畫上自題七言絕句一首:「鑿洞劈巖路北迴,輕車宛轉傍雲隈。蘇花道上風光好,萬里波濤一鑑開。」除了彰顯其詩文造詣,於書法上圓勁樸厚、氣象渾穆,揉合楷、隸、篆、籀並輔以〈泰山金剛經〉摩崖書體的自創「呂體」書風,更加耐人尋味。此外,呂佛庭除了書畫藝術的創作實踐,《中國書畫源流》、《中國畫史評傳》、《中國繪畫思想》等畫史畫論專著,也嘉惠後學甚多。 出處:熊宜敬,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註:1973年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計畫,1974年國父紀念館規劃藝術與國策結合活動,辦理「十項重要工程水墨畫及書法特展」,邀請書畫名家廿人,以抽籤方式分配,以十項建設為主題,各撰書法或水墨一幅,作品完成後由國父紀念館收藏。本幅為「北迴鐵路」水墨畫;十大建設北迴鐵路於1979年12月完工,1980年2月1日全線通車。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