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花鳥

韓石秋(1913-1979),山東省昌邑縣人,童年時即對繪畫感興趣,負笈濟南時,曾問學於吳天墀、郭味渠、俞劍華、馬孟容等,因而藝事大進。抗戰年間投筆從戎,餘閒時仍勤畫不輟。來臺後定居高雄,1952年獲第一屆高雄市美展首獎,曾參與「海天藝苑」、「高雄市中國書畫學會」等之創會發起及核心成員。先後任教於高雄工職、高雄女中、道明中學、高雄海專等校,並擔任高雄市立社教館以及省立高雄師範學院(今國立高雄師大)國畫社指導老師。後以高雄海專教授職退休,曾著有《畫法源流》、《周秦諸子概論》、《清代文學史》等專書。 菊花代表晚節,竹子代表虛心和高風亮節,太湖石有長壽和堅貞不移之意,都是古來文人畫家常畫之吉祥畫題材。古代文人畫家作這類花鳥題材,多以較無明確空間的折枝花鳥型態處理布局。此畫則有比較穩定的空間結構之經營。韓石秋以雋爽俐落的筆墨,用擬人化手法,畫三隻叭哥鳥,棲息太湖石上,低頭俯視綻放之秋菊,背後則以花青調淡墨寫竹。整個場景都立基在長有幾株雜草的地面上。左上方畫家以行書題識:「從未不喜趨炎勢,群芳落盡始著花。」說明他藉著畫中的題材的圖象意涵,來寄託自己耿介如石而不願趨炎附勢,高風亮節而愛惜羽毛的個性和襟抱。畫中筆線多挺直俐落而兼帶彈性,頗能呼應其題識內容以及畫家之耿介個性。菊花則以婀娜秀雅姿態和畫法,讓整個畫面產生了剛柔並濟之效果,而且能營造變化、調和的大局感。雖然題材方面並無多大特別之處,但筆墨韻致和各題元素之間的呼應關係,則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因而頗為耐看。 出處:黃冬富,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