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河山造化

  劉延濤(1908-1998),別號慕黃,出生於河南鞏縣,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在學期間曾參加北大的「造型美術研究社」,畢業後曾一度進入故宮博物院編輯《故宮書畫集》,1947年起擔任監察委員,其後積極參與草聖于右任的標準草書之推廣工作。來臺後為「七友畫會」之重要成員。   兼擅繪畫、書法和詩詞的劉延濤,其畫深受石濤以及元代黃公望等人影響,又涉獵北宗山水,筆墨蒼逸清雅,畫作鮮少上色,畫境極高。此畫雖未標示所畫之景點,但下方克難矮竹橋與上方崖壁流瀑之畫法,似乎奠基於觀察寫生。雖以斧皴所畫,但簡逸而蒼潤渾厚,飽滿而清雅,筆氣、墨韻甚佳,疑是用羊毫所畫而不同於一般畫家用山馬筆作斧劈皴。有類於石濤、八大山人的筆墨逸趣,是件巧妙結合南、北宗畫法的傑作。畫家題以自撰詩:「各有河山再造功,或為蒼秀或沉雄。思翁論畫非真解,抑北尊南理不公。」顯然藉詩表達明末董其昌「崇南貶北」的文人畫論之意見,同時也為北宗受到貶抑而感到不平(此詩亦收入《劉延濤詩畫集》)。此畫以實際作為具體證明南、北宗畫風可以相輔相成,而且詩、書、畫之間,彼此相得益彰,稱得上是延老難得的精品。 出處:黃冬富,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