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松柏同春

此幅〈松柏同春〉完成於1979年,邀請了12位渡臺前輩書畫家合繪,依齒序為黃君璧(1898-1991)、張大千(1899-1983)、葉公超(1904-1981)、高逸鴻(1908-1982)、劉延濤(1908-1998)、胡克敏(1909-1991)、陳子和(1910-1984)、金勤伯(1910-1998)、傅狷夫(1910-2007)、季康(1911-2007)、姚夢谷(1912-1993)、陳丹誠(1919-2009)。 「合作畫」,意即兩位至多位畫家共同創作的作品。從1960至70年代末,諸如歷史博物館及國父紀念館等新建的重要展館,一方面場館面積空間寬敞,需要尺幅較大的藝術作品懸掛增色,另一方面為配合政府復興中華藝術文化政策方針,欲以具有時代意義及社會教化功能的作品引領良善風氣並凝聚民心,因此,邀請當時具有聲望及藝術成就的書畫家共襄盛舉合繪巨製,就成為必要的創作形式;也因為當年受邀者多為渡海來臺的第一代及第二代書畫家,人品、學識、藝術風采均足為後學範式,且在合作之先的集思廣益,在確立主旨、構圖布局、畫科分配、落款題識…上都有所講究,所以雖為合繪,卻能達到畫面完整和諧又各家面貌兼備、融合包容,增潤涵色的藝術高度。在近現代藝壇及1949年至1980年代之前的臺灣,各種形式的「合作畫」大多具有藝術性與文獻性的雙重價值。 本件整體畫面飽滿和諧,坡石壘壘,溪流潺潺,花樹掩映,生機蓬勃;畫面中央老松矗立,枝幹勁健,一對壽帶朱鳥倚立橫枝,長尾翩然;老松右側則植一株青綠梧桐,春興清揚;老松與梧桐後方,斜倚出柏樹一棵,使景象別具生趣。三株大樹與坡石之間,則交錯寫繪牡丹蘭草、水仙靈芝,讓構圖活潑靈動。畫面左方,一顆綠椿挺立於向右上方斜出的堅實奇岩之上,枝健葉茂,如傘如蓋;樹下兩旁襯托修竹數竿與盛開茶花,使畫面得以左右平衡,和樂融融。 羅振賢(1946-)評析本作規劃縝密,於畫面安排「松」、「柏」、「桐」、「椿」……花鳥、山石奔流的相關造形呼應,布局結構、筆墨色彩濃淡,前輩名家在創作的過程與濃淡虛實的表現,見謙恭包容,各自表現恰如其份,合作分工,謙謙君子之風,展露無遺,可說是合作畫創作的典範。藝評家熊宜敬分析此幅大畫完成於1979年春天,應有為蔣經國、謝東閔就任中華民國第六任正、副總統(1978年5月20日)祝賀之意。其時,國內「十大建設」的推動及多項工程已陸續見到成效,雖然1979年1月1日與美國斷交,但臺灣已展現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韌性與自信,因此這幅〈松柏同春〉就別具意義而顯得生機無限。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參考資料: 1.熊宜敬,〈兩件合作畫.一頁藝文史〉,《館刊第53期》,國立國父紀念館,2019。 2.羅振賢,〈松柏同春的時光倒影〉,《館刊第54期》,國立國父紀念館,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