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傅狷夫(1910-2007),浙江杭州人,本名抱青,亦名唯一,七十歲後號覺翁,齋名心香室。自小家學淵源,從尊翁傅御先生學習書法、篆刻與詩文。1926年(17歲)初夏入杭州西泠書畫社師事王潛樓(1871-1932)社長,七年間致力於山水畫之研習,臨師稿、摹古畫、研讀畫史畫論、兼習古、今人書法。1934年赴南京任職,逢徐悲鴻(1895-1953)留學法國歸來,提倡「以西潤中」,以寫生改革中國繪畫,於思想上頗受啟迪!   1937年對日抗戰,隨部隊輾轉由南京到四川,沿途歷經崇山峻嶺與高山流水,感受至為強烈!在蜀中避難時,覺翁得緣向花鳥名家陳之佛(1896-1962)請益,對於色彩之體會,日後運用於山水創作之賦彩受益良多。   1949年全家由上海渡輪來到臺灣。經臺灣海峽,感受了水深如黛,浪高如山的震撼!鑄下了開創點漬法寫浪濤飛瀑的嶄新表現技法。覺翁於五十歲時,毅然由軍職提早退休,專心於所熱愛的繪畫創作;於五十二歲任教政工幹校、五十三歲應聘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任教,歷時九年,培養許多優秀的創作人才。   寶島山川美景,都是他捕捉創作靈感與開發新境的泉源。由於身體力行,鍥而不捨,終於在山水畫中,以中華傳統筆墨抒寫寶島山川之美,開創了「裂罅皴」,以點漬法寫浪濤,以染漬法表現飄逸雲煙,在中國山水畫史中,成就了三大發明,獨樹「傅家山水」風貌,有雲水雙絕,列罅無儔之讚詞,獲「臺灣山水代言人」之美譽。開一派畫風,對臺灣水墨畫壇影響深遠。   宋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清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歷代文人雅士與畫家詠竹畫竹,藉物言志,以竹象徵高風亮節。覺翁一生淡泊名利,奉獻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無數,令人敬佩!此作以中鋒運筆,寫竹兩竿,濃淡有致,抒寫竹葉飄逸,前濃後淡,竹葉疏密、空間與留白節奏清朗悠然,既寓言志,亦富自我期許之情。 款識:建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傅狷夫寫於復旦樓心香室。 鈐印:傅狷夫印。老梅書屋。復旦。(國父紀念館印)國父紀念館珍藏。 出處:羅振賢,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