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李超哉(1906-2004),江西廬陵人,初名華國,本名驊括,字減齋,號左右堂主,筆名糟超、孟媽、孟嫣。早年畢業于武昌中華大學中文系, 1949年渡臺,1958年與陳定山、丁念先、傅狷夫、張隆延、王壯為、曾紹杰、陳子和、朱龍庵、丁翼共組「十人書會」(因丁念先早逝,復邀丁治磐入會,以全十人之數);歷任中國書法學會常務理事及秘書長、中國標準草書研究會總幹事、中國詩書畫家協會理事長;並擔任中國文化大學、世界新聞大學及香港華僑書院教授,1978年以推動中韓文化交流貢獻卓著,獲頒韓國建國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李超哉少年時代即喜習書法,初從顏真卿《多寶塔》、《顏勤禮碑》入手,遍臨歷代碑帖,又師法文徵明、趙孟頫,上溯王羲之,奠定紮實的書藝基礎,之後受于右任標準草書啟發,融入歷代書風而自成一格。其楷書剛勁峻拔 ,隸書姿態優美,行書筆力遒勁,草書體勢瀟灑;亦兼擅梅蘭菊竹,以書入畫,妙趣天成。出版有《標準草書千字文》、《草書聖教序》和《草書滕王閣序》、《標準草書李太白詩帖》等。   此幅〈竹〉作於1975年,筆酣墨暢,清新潤澤,布局疏朗,濃淡相間,層次分明,颯爽生動;竹枝竹幹有篆書之樸健及楷書之端整,竹葉情態則見行草之縱肆且兼具法度,實為書畫同源,以書入畫之極佳印證。款識曰:「乙卯仲夏,訪韓歸來,一時興到,寫此紀遊,萍踪到處,亦苦樂參半矣。」李超哉於渡臺前輩書畫家中較常遊歷海外,所以畫中題識常見記事性內容,頗具文獻價值。 出處:熊宜敬,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