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梅花

蔣青融(1922-2015),湖南省常德人,南京美專師範系畢業,早年曾於部隊中擔任文書職,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以來,曾先後於淡水初中、小港初中以及梅山國中擔任美術教職。任教臺北縣淡水初中時,曾教過蘇峰男教授,於高雄縣小港初中執教時,對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黃光男校長之啟蒙指導,尤其影響深遠。為高雄「海天藝苑」之創始會員。1962年轉任嘉義縣梅山國中美術教師,自此定居梅山以至退休、終老。長久以來,以畫梅馳譽於臺灣畫壇,曾以墨梅畫作獲全省教員美展首獎,1999年獲頒「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本件1978年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總統蔣公逝世三週年全國美展作品之一。此畫老梅主幹從右側中央偏下之處進入畫面,以略帶C型弧線之態勢往上生長而穿出畫面上緣。右上方一粗幹如彎弧挺刃往左下方延伸,以平衡主幹的動勢;右下方淡墨減筆勾一奇石,用以穩定畫面。其筆墨主淡雅而含蓄,清潤而雅秀。構圖雖不特別,但筆線如棉裡裹鐵,元氣淋漓而生機盎然。尤其枝幹和花朵的正側向背之來龍去脈,毫不含糊,顯然是經過長時期的深入觀察,而深刻掌握梅樹的造形和生態,遠非一般文人畫家畫梅之所及。頗契合於他在40歲時,為了畫梅、賞梅而請調至梅山國中服務,自此定居梅山超過半個世紀以至終老之說法。 少年時期受蔣青融啟蒙,而終生執弟子之禮的黃光男,曾很中肯的提到:「蔣老師明白古人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在於心靈與筆墨的靈動,也在於自然環境中的真實,所以他的梅花生枝結蕊在層次分明中仰俯起臥,或半開全放自然有風情,他的老幹如鐵骨生苔,而新幹則如打草驚蛇,蜿曲造勢,而嫩枝則迎先向上……充滿自然。」如此的形容,對照於這幅畫,顯得相當的貼切。 出處:黃冬富,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