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萬古長青

跟萬古長青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萬古長青有關的相片,第1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馬壽華(1893-1977),字木軒,號小靜,安徽渦陽人。河南法政學堂畢業,以家藏書畫頗豐,自少年時期即遍臨古代名作,即長宦遊四方,常與書畫界往來切磋。來臺以前歷任法政要職,曾任南京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總務司長、南京市政府秘書長等職。1947年來臺,曾任省政府委員兼物資調解會主任委員、土地銀行董事長、司法院秘書長、行政法院院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也擔任過中國美術協會和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曾獲教育部文藝獎,並擔任全省美展、全國美展之評審委員,望重藝壇。 馬壽華曾於1969年發表〈論國畫的幾個重點〉一文,其中提到:「國畫既注重內心感想的表現,所以關於個人人品、風格、學問、見識種種修養,皆可於畫中窺見。」是典型的文人畫論點。學養高深、個性祥和寬厚而極具長者風範的馬壽華,其書畫風格,如同其上述論點,也反映其人格氣質於其作品中。此圖畫於1977年秋天,隨後於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國父暨蔣公誕辰展覽參展,而在同一年冬天馬壽華即以85歲之齡作古,因此這件畫作是他暮年最後的幾件作品之一。 畫中似採仰式角度,蒼松翠柏各一,從腰部以上自畫面下緣向上伸展,樹幹腰部前後部分重疊,往上則分別向左、右斜出生長,形成V字型佈局。愈近樹梢,則枝、幹、葉愈趨細小,略近於近大遠小之視覺原理。然而松樹和柏樹的造型古拙,應是出於畫家的心營意造。其筆線均奠基於深厚的書法造詣,純以中鋒用筆,內斂而舒緩,由熟轉生,一筆不苟,顯得沉靜而高古,反映出其人格學養和風範氣度。 馬壽華書風奠基二王,也涉獵顏體和米芾,內化成為自我書風。左上方題識:「松柏不凋,萬古長青。民國六十六年歲次丁巳秋仲,八十五歲馬壽華寫。」並鈐陰文「馬壽華印」和陽文「木軒八十歲後作」兩印,右下角鈐陽文「小靜齋」長方形齋館印,在畫面上發揮了平衡之功能。整個畫面頗富書卷氣。 出處:黃冬富,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年代: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