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利豐收

王愷(1939-),出生於中國江蘇省,畢業於復興崗學院藝術學系(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應用藝術學系),早年專攻油畫,受教於留歐油畫大師林克恭,人物畫啟蒙於臺灣水墨人物畫先驅梁又銘、梁中銘。1963年創立「奔雨畫會」,並從事現代詩文創作,作品入選「中國現代詩選」和「中國新文學大系」。曾任中國電視公司美術指導、復興崗學院藝術系教授,現任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人物畫教授、臺北市社教館油畫進階班教授,以及新文藝美術金像獎競賽評審委員、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中華書畫研究會理事、中華收藏家協會評議委員等重要職務。 藝術評論家張俊傑(1933-)曾論及王愷的作品,「在形式上引西潤中把國畫予以改進,在技巧上揉合中西繪畫技巧靈活運用,在內容上以文學情操、思想意境和生活意涵為主,在細膩與豪放兼顧的原則下,表現大時代的精神與感受。」王愷曾自言,「無須為自己的作品贅言,因為作品本身就會誠實地表達。」 本件〈大利豐收〉為王愷的早期人物畫作品,常民農家女的形象,加上臺灣特色的荔枝,並以諧音命名象徵作品意涵;此外,中國畫與西方畫最大的不同在於寫意,中國畫的標題絕不會太直白,並且與文學關係密切,二者皆善於言外之意,重在心領神會。 王愷曾經研習油畫,具有深厚的素描基礎,對於人體的比例掌握精準,他著重從「形似」中追求「神似」,也就是人物的靈性;王愷認為人是很複雜的動物,與其他物種最大的差異在於情緒表達,但人本身的特質,與環境關係密切,環境會影響人的心情,心情會影響情緒,最後就直接影響人物的表情。因此,王愷畫人物畫,最注重的就是表情,這也是他著迷於人物畫的原因。 款識:辛末年,王愷。 鈐印:王愷。寄傲軒。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0。 參考資料:王愷,《人文風華神采風揚:王愷創作大展》,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15。 校訂:王愷。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