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蘆雁

  陳丹誠(1919-2009),原名衷,號霜餘,別號餘叟、天曉樓主、勞山逸人,山東即墨人,幼讀詩書,長習書畫,私淑任柏年、吳昌碩、齊白石,作品風格豪邁勁健,具有金石派韻味。1949年渡臺後,於1958年應于右任、賈景德之邀,加入專研詩書畫之「韜社」;1960年,與馬紹文、王展如、林玉山、鄭月波、胡克敏、傅狷夫、季康共組「八朋畫會」,歷任中華學術院研士、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主任、國立藝專美術科主任。   陳丹誠原名「衷」,後改名「丹誠」,實寓有「丹心赤誠」深意,以體現其「藝術報國」之志,所以陳丹誠一生對推動中華藝術文化之復興活動皆熱心參與。1975年10月,陳丹誠在當時國立藝專校刊《藝術學報》第18期發表的〈國畫的演變與國立藝專美術科應負的時代使命〉一文中即寫道:「…渠不知藝術雖然沒有國界,但藝術家不能沒有國族,故第一流的藝術家必是既忠於藝術,又忠於其祖國的,無不堅強的保持基本本國的固有藝術傳統。…」   此幅〈蘆雁〉,於正方形畫面中、右方繪兩隻大雁,以金石派筆法與潤澤墨韻勾染出雁身與襯景的蘆葦、沼澤,再以朱磦繪雁足與雁喙,一昂首對空鳴叫,一回首整洗羽翅,情態生動;畫面左方以洋紅描繪兩株「老來紅」,高者枝葉略呈弧形下彎作頷首狀 老來紅」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最好的品種入秋後頂葉變為紅色,深秋更是猩紅如染,鮮艷異常,而深秋又正是北雁南歸之時,於是人們便給它起名「雁來紅」,具有遊子思鄉或盼歸故園之深意。 出處:熊宜敬,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