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春到三臺憶洛陽

陳若慧(1944-),是畫家也是作家,從事繪畫五十餘年,繪畫經歷有幾個階段:初探期隨胡克敏習花鳥畫;承傳期師承姚夢谷研習詩詞與老莊哲學,並從謝宗安與戴蘭村習書法,畫風上溯徐渭、齊白石、吳昌碩、任伯年;創作期隨李奇茂研習創作理念,作品滲入西方美學概念;學術研究期入臺灣師大美術研究所,追隨江明賢所長專研創作與理論,畫風注入多重元素,展現全新面貌;文創期創作許多瓷繪作品;網路發展期借助網路科技,從事創作與研究發展。 陳若慧擅長花鳥蟲魚寫意,畫作中用色優雅、結構清新,不但承繼傳統,更融入西方美學精神。在藝術創作中,特別會增添幾許來自大自然的生機與生趣,展現不同時空背景下豐富的生命內涵。 自1997年起20餘年之間,經常參與文化服務與交流,包括慈善義賣、教育經費籌募,婦女、學術文化、兩岸交流,現任臺盟中央兩岸書畫院副秘書長、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中華畫院副秘書長、中華畫學會常務理事,以及中國孔學會、中華倫理教育學會、中華藝風書畫會理事、港澳臺美協藝術顧問。現任《孔學與人生》期刊總編輯,著有《水墨畫巨擘―李奇茂教授》。 牡丹原生於中國北方高冷地區,初為藥用,於隋朝宮苑始栽培為庭院觀賞植物。愛牡丹、賞牡丹大盛於唐代之京都長安,中唐時期並盛於洛陽,時至今日,藉由高科技的輔助,已遍及各地均有栽培,甚至台灣高山地區也可栽培出各個品種的牡丹了。當年白居易有詩云:「香勝燒蘭紅勝霞,城中最數令公家。人人散後君須看,歸到江南無此花。」說明了牡丹在南方很罕見。台灣地屬亞熱帶性氣候,更是不宜牡丹生長,早期甚少見到牡丹花,所得資訊多見於史籍、書訊與古詩。作者祖籍河南,五歲時隨父母來台,因嚮往牡丹華麗之姿,喜描繪牡丹自娛,每畫牡丹時總憶起牡丹於洛陽花開時節之盛況,遂題〈春到三臺憶洛陽〉。 款識:春到三臺憶洛陽力。辛未之夏,陳若慧寫。 鈐印:心葉之鈐。陳若慧。一笑百慮忘。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0。 校訂:陳若慧。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