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九成宮醴泉銘

本件為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第5屆全國青年學生書畫比賽前三名作品。 本件為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第4屆全國青年學生書畫比賽社會組第二名作品。作者以節臨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557年—641年)經典〈九成宮醴泉銘〉內容為題。歐陽詢為隋末唐初官員,名列唐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楷書謹嚴有度,得「楷書極則」之譽。其書法初學晉朝王羲之,後於一次行馬途中,於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心有所感,坐臥碑前三日體悟其妙。因其癡迷書藝之甚,加以勤學苦修,終成大家。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輯唐張懷瓘所著《書斷》讚歐陽詢書法:「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擾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籠之勢,幾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書,出於太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 《九成宮醴泉銘》乃以楷書書成,為歐陽詢書法代表作,學歐書者多以此為範本。此碑文由唐太宗掌政時之宰相魏徵撰文,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時立碑。碑文內容乃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九成宮發現泉水,命魏徵撰文記之,時太宗首次遊於九成宮消夏避暑,因天旱少雨,飲水困難,然行至宮城之西,發現泉水,一解眾人缺水之苦,太宗欣喜,遂令撰文刻書立此石碑。「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一段碑文即是記此。 出處:古耀華,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4。 釋文: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隨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於是斲彫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砂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鑒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款識:丁巳暮秋,李文珍。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釋文審查:黃智陽。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