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峰迴路轉

黃才松(1951-),出生於臺灣臺南西港,本名財松,字壽嚴,後以字行。因喜硯成癡,自號二百硯翁,工作室齋號瞻廬、漱研閣;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國畫組、美國聖路易芳邦學院(Fontbonne University)藝術碩士,作品多次代表國家至世界各地展出。曾應邀於國立歷史博物館二樓國家畫廊、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創價學會……等公私單位個展數十次並出版畫集十餘種。歷任全國美展、中山文藝創作奬、全省美展、高雄美展、南瀛美展、大墩美展……評審委員。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國父紀念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之作品典藏委員、籌備委員、審查委員。兼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曾榮獲全省美展連續三年得獎,並為國畫類永久免審查作家,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第一名、第28屆中山文藝創作獎國畫類得主、第20屆國家文藝獎國畫類得主、文建會文馨獎等重要獎項。 〈峰迴路轉〉為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第4屆全國青年學生書畫比賽第一名作品,黃才松自謙,此作為學生時期練習創作之作品,筆墨基礎尚差、經驗不足,僥倖得獎。 早慧的黃才松自幼便對美術充滿興趣,求學階段參加美術比賽,獲獎連連;於國立藝專期間,曾經為了「以畫養畫」半工半讀,畫外銷日本的水墨畫賺取生活費,彼時的黃才松畫了數以千計的仿古作品,雖是打工交差,他依然嚴格要求自己,藉假修真,講究每張構圖巧思,訓練完成的功力,因而累積豐厚的筆法經驗,奠定扎實的書畫基礎。 這時期的作品,傾向於陽剛之美的「大山大水」,黃才松始終認為「世界上最大、最難的戰爭是自己與自己的戰爭!要把自己當成競爭目標。」;自從開始拿起畫筆創作,他就給自己訂下「畫面不重複以前構圖」的潛規則,摒棄公式化的移植,每次展出的黃才松,盡是新觀點、新風貌。 款識:丙辰年之秋,黃財松作。 鈐印:戲筆。黃氏。財松。閒中滋味長。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0。 校訂:黃才松。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