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攝於民國68年(1979),外公懷抱著甫出生的外孫李應昇。外公是桃園龜山的客家人,現居於新北市土城區李慶源的記憶中他們常常回家跟著外公邊玩邊說客家話,直到有次在學校說客家話被老師斥責,阿公心疼孫子停止了客家話的傳遞。於是,在家裡已經幾乎沒了客家話對話的痕跡。但與因為常跟著媽媽回娘家,記憶中他清楚知道自己有著客家人的血統。國民黨來台後的戒嚴時期,以國語做為教育的主體,禁止所有生活中的方言,也相對禁止了對於自己過往移民文化的認識,更別說認同了。直到解嚴後,台灣的的殖民史、移民史開始受到重視,才意識到這些母語方言即將消失,鄉土語言教學才回復在學校教育中,多元認同成為可被尊敬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