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攝於民國106年(2017)的高中同學會照,照片每個人都笑得開心,卻有帶著些許的辛酸故事。李玉琴出生於民國89年(2000),父親是在地三重人,母親來自中國。身為跨國移民第二代的她,只有隱約地記得曾經小時在大陸某個地方居住過,但母親絕口不談大陸的家鄉,對於母親的根源她很陌生,只有模糊帶著一點憤慨記憶,小時候父親一字一句矯正她來自母方的家鄉口音,直到現今,沒人會從口語裡聽出來一丁點她源自中國的母親血統。懵懂的她,在國小上學時,莫名地被同學指責為共匪,或許是笑鬧,但她聽得出來是貶抑,社會科的老師總在課堂上談各種歷史事件,南京大屠殺、國共內戰,總會帶起更多評論說著中國大陸的不好與落後。她的小學記憶,是偏見所引爆的各種輕視與霸凌。玉琴的經驗也是許多跨國新移民第二代的共同記憶,不管母親來自中國,或是來自東南亞國家,學校老師、同學們往往因為她的母親國家而輕視他們,甚至父親的家庭也極力撇清與母親血統國家的相關性。語言的失落、母親根源的失落,是他們日常生活面對的現實,也從中長出自己面對社會偏見的堅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