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去蕪存「金」的汰砂作業

民國40年代,臺灣礦業的開發是以原料開採為主,如金、銅、煤、石油、天然氣、硫磺等等。所謂「礦產資源」是指蘊藏在地殼中的岩體或礦物,也就是說,地質的岩性分布左右了礦體的形成區位。臺灣依地體構造史大致劃分成幾個地質區,如中央山脈地質區、西部麓山帶地質區、海岸山脈地質區,以及因火成活動所形成的新第三紀火成岩區等等。圖為工人將礦石磨碎成沙泥,再將其倒入手工製的手槽裡,此時沙子多金子少,必須利用金子比重較重的原理,不停重覆將手槽裡的沙子搖掉,以便將金子留下。別小看「汰砂」這個搖的動作,做起來並不容易。再說,礦坑裡水氣多,空氣冷(介於18至20度),所以礦工採礦時必須穿著長袖。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中央通訊社
  • 創作者
    中央社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55/10/1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