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燈籠

燈舞來源久遠,古代的「字舞」,就是正月十五夜晚三千餘人列隊持燈,在舞隊變化,出現「太平萬歲」的字樣。漢民族民俗舞蹈中,燈舞出現在燈節,也叫元宵節、上元節,極為農曆正月十五日,為春節民間歌舞的最高潮,史籍多載燈節起於漢,隋唐便出現了歌舞百戲表演和群眾性的觀燈遊樂活動,宋代城鄉已有各種民間舞隊舞於街市,清朝更為興盛,形成今日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屆時城鄉套處張燈結綵,舉辦燈會,除懸掛供人觀賞的燈採外,舞燈更是不可少的活動,燈助舞興,舞顯燈彩,從燈採的造型上看,可分為三類:一、為模仿各種動物形象的,如龍燈、獅子燈、龍鳳燈、魚燈、蚌燈、蝦燈、蛇燈、蝴蝶燈、百鳥燈,十二生肖燈等。二、為模仿各種花卉,如荷花燈、花籃燈、菊花燈、臘花燈等。三、其他形式如船燈、車燈、七巧燈、雲燈、繡球燈、骨牌燈等。舞燈時有的燈用手舉高放下,如雲燈、魚燈,有的掛在腰間,如船燈,有得繫於腿部,如荷花燈;有的提在手裡如繡球燈;有的擔在肩上如茶籃燈;有的頂在頭上,如頂燈;有的置於地上,如滾燈;有的一舞一燈,如七巧燈;有的人一舞兩燈,如蓮花燈;有的十數人舞一燈如龍燈,燈舞多為群舞,多在夜間表演,邊走邊舞出各種隊形圖案,燈彩繽紛,競相舞向街心廣場,宛若一道璀璨的燈河,匯成五光十色的燈海,場面壯觀美麗觀燈的人潮在燈海裡,燈在人海中,鑼鼓響,花砲鳴,歡笑聲,組成燈海交響樂。燈舞除燈節表演外,有些地方舞龍燈祈雨,有的在道士做道場時,用燈舞作為一種儀式,沿海地區漁民在出海捕魚前,舞魚燈以求豐收,在多數的迎神賽會中,夜晚多有燈舞出現,燈舞是漢民族民俗舞蹈的重要部分,它凝聚了人們的審美情趣,蘊含著民俗意識。花燈,是光明、喜慶、富貴、吉祥的象徵,它給人們歡樂與生活的情趣,寄予人們迎新春、祝豐年的美好願望,所以舞花燈的習俗,沿襲不衰。臺灣地區,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獅惦掛賣各式花燈,兒童爭相購買,嬉舞於街巷中,各寺廟展示各式花燈猜謎,電視臺每年都做特別的元宵花燈節目,觀光局定元宵節為「觀光節」,每年在中正紀念堂週邊,舉行大型燈會活動,主題燈用雷射光,夜晚照射天空,甚為壯觀,有關燈的舞蹈,如宮燈舞,春燈舞、花燈舞長在舞臺上出現,每年的舞蹈競賽中,也有燈舞的競賽舞目。

基本資訊

  • 其他貢獻者
    基隆市中正國民中學
  • 地點名稱
    觀光局/豐收/中正紀念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緯度
    25.0415/23.5606/25.0354/25.0059499
  • 經度
    121.556/120.452/121.52/121.447648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