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凱琪的包裹

凱琪的包裹坎達絲.弗萊明著學齡前小學低年級臺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570755923×28cm?36頁?精裝?NT$28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女孩黛西寄了一個包裹給荷蘭女孩凱琪。由兩個女孩的書信物資往返,鋪陳出一則充滿人情味的真實故事。跨越國界的愛——《凱琪的包裹》之善良力這個故事最美的是,蘿西單純地給予和凱琪欣然地接受。當她們在年幼的時候就有這種美好經驗,相信她們一輩子都不會窮困。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戰後的荷蘭奧斯特小鎮,物質資源很貧乏。但是一個從美國小鎮來的包裹,改變了這一切。在美國的蘿西,得知凱琪和鄰居們的迫切需求,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引發了一場溫馨的傳愛活動,豐富並溫暖了凱琪和鄰居們的生活及心靈。使流傳在凱琪和蘿西之間的愛,傳遞開來。包裹的連鎖反應這是個真實故事,一開始「只是」一個美國小女孩蘿西的好意,寄了一個包裹給荷蘭小鎮的凱琪,包裹裡的東西很簡單,只有一點食物。貧窮但教養良好的凱琪於是寫了一封謝函,真誠地感謝蘿西。蘿西見信,又發動周圍的人多寄了一些東西,凱琪還是彬彬有禮地致謝。如此往返幾回,包裹越來越大,參與寄包裹的人也越來越多,最後,凱琪寄了荷蘭的特產──鬱金香花給蘿西。鬱金香雖不值很多錢,但為蘿西住的地方帶來一片美景,也在雙方所有人的生命裡種下繁花錦簇。多數人讀了這個故事都會想到「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我們就仔細地想想「施」和「受」這個相對的關係。首先,施的一方是蘿西,我相信戰後的美國也不見得很富裕,但是蘿西得知遠在荷蘭小鎮的人更缺乏,就有了分享的念頭和舉動。一般人在施的時候難免會想到「善有善報」,但是蘿西寄出的包裹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什麼回報,因為彼此並不相識,何況那只是些「微薄」的贈與。施的可貴在於不求回報,不但不寄望受方禮尚往來,也不以積陰德的想法等待善報。而懂得接受的人也是很有福氣的,有時施的能力會給人一種微妙的優越感,也會讓接受的人感到些微的自卑感。尤其通常都是「有的」施給「沒有的」,有些人可以慷慨地給,卻無法坦然地受,這不是最正確的心態。看似一無所有卻很富有這個故事最美的是,蘿西單純地給予和凱琪欣然地接受。蘿西之所以可以給得那麼自然而讓凱琪沒有收受的壓力,是因為她相信那些東西不是她自己的,而是上帝賜與的,將上帝給她的東西分享出去本來就是應該的,沒什麼好大驚小怪。而凱琪也相信上帝透過蘿西與她周邊的人,送來生活所需,所以他們不必覺得需要還人情。此外,蘿西和凱琪都是很有信心的孩子,蘿西不怕萬一自己也不夠用,想要多積存一些物資,以防不時之需。凱琪也是憑信心領受,不擔心自己用完了就沒有了,反而跟周圍的人分享,兩個一無所有的小女孩卻過得好像很富有的千金小姐。你知道五餅二魚的故事嗎?一個小男孩將他僅有的兩條魚和五個餅奉獻出來,耶穌加上祝福,居然餵飽了五千人,還剩下十二籃!這種神蹟不是古時候才有的,其實人只要有一點點信心,願意關照生活有缺乏的人,上帝必然加倍地給他,因為上帝要用這樣的人為他餵飽更多的人。愛,讓世界更美麗雖然主角是兩個女孩,但是我相信他們很幸運的是有家庭的支持,凱琪的父母教她收禮的禮節,而蘿西的父母教她贈與的胸襟。當她們在年幼的時候就有這種美好經驗,相信她們一輩子都不會窮困。這個故事也讓我想起替代役男連加恩在非洲行醫,他發現當地的需要,透過網路在台灣發起募衣活動,台灣的親友發動教會寄了好幾貨櫃的衣服。或許一般人一輩子都不會到非洲去,但是愛卻可以超越距離,讓世界變得更美麗,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圖片取材自《凱琪的包裹》)《凱琪的包裹》,坎達絲?弗萊明/著,史黛西?崔森?麥昆/繪,劉清彥/譯。東方出版社。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