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下茄苳腳

下茄苳腳,約為今日埔里鎮清新里範圍。日治時期行政區隸屬埔里街「茄苳腳」大字,地方居民又慣將內部分作「頂茄苳腳」及「下茄苳腳」二聚落,分別為今日同聲里及清新里;相傳係因當地早時繁長「茄冬樹」而得名。目前同聲里一帶仍存有一顆古老「茄冬樹」,估算樹齡有一千二百餘歲,人稱「茄冬樹王公」。
1916年「市區改正計畫」施行,埔里打鐵舖一一迫遷於當時尚處「荒埔」樣態的下茄苳腳聚落,四周除了荒蕪外只有墳墓——對此,「金合源」打鐵舖的頭家彭進富受訪時笑稱,當年迫遷的父親彭登亮曾咒罵「彼邊啥攏嘸,只看佇頭前一片的墓仔埔,予阮逐工打鐵『吵死人』!」當時諸家打鐵舖由繁華熱鬧的「西門」,迫遷至這看來「鳥不生蛋」的下茄苳腳,其憤恨心理可想而知。
然而,隨著原「大埔城」為空間基礎的埔里市街規模開始對外擴張,波及至今日埔里鎮薰化里一帶;當地自1924年創設「能高座」、戰後1950年代陸續創設數間「電影院」,創下當代難得可貴的娛樂熱潮,繁盛人潮連帶影響到鄰近的下茄苳腳,活絡在地的產業經濟,過往耆老口中的「荒埔」也遭後來興建的透天厝群所掩蓋,成為人口高密度的市街居住區之一。(463)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邱正略論文《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丁姝嫣論文《光復以來的埔里產業》、「金合源」頭家彭進富口述資料
  • 撰寫者
    洪健鈞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