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歐學習現代文明知識的日本帝國,於1895年領台以來便亟於施行所謂「市區改正計畫」,將歐美都市先進的交通、衛生概念導入台人生活,創造工商業發達的城鎮空間。其中,著名的「市區改正計畫」施行案例如大都市台北(1900-1907年)、台中(1901年)等;位處內山地域的小城埔里,則遲至1916年才捲入此一官方政策的改造風潮。現今埔里市區整齊劃一的街道規模,皆是源自當年日本政府頒訂的都市規畫藍圖。
1916-1917年,埔里盆地爆發一連串的嚴重震災,以清領時期「大埔城」為空間基礎的埔里市街,內部多數公家廳舍及民宅就此倒塌;日本政府以災後重建為藉口,開始重新劃設市街街道,並勒令不適宜存在於市街的產業商家遷移。其中,時常傳出敲打噪音、發散高溫廢氣的「西城門」諸家打鐵舖,便成為此一「市區改正計畫」下必要排除的重點商戶。
按照作家陳春麟於作品《大埔城的故事》所描述,負責執行打鐵舖遷移事宜的日本官吏「警部補山下」——即時任「警部補」官職的警察大人山下藤太郎;被迫外遷的打鐵戶,於當時尚處荒埔的「下茄苳腳」建立產業聚落,永遠告別當初繁盛熱鬧的「西門」街肆。(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