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早期的鐵匠

清領時期的台灣,由於民間「械鬥」頻繁,官方嚴格限制相關鐵具的製造來源;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解禁,才准許鑄造小刀,並促使台灣民間「打鐵業」大量興起,各城鎮「打鐵街」聚落先後形成。
早期進入埔里市街打拼的漢人,多數為缺乏錢財、土地資本的「無資產階級」;透過勞力獲取生活所需的「打鐵業」,成為這群移民熱切投入的在地產業。其中,埔里鐵匠多數為來自北部「桃竹苗」一帶的客家移民;這群客籍鐵匠們發揮客語俗諺「煞猛打拼」的精神,長期忍受著高溫難受的作業環境、震破耳膜的敲打噪音,製作出無數供給民生需求的鐵具物件,締造出埔里超過百年來的「打鐵」光景。
今日,埔里「打鐵業」僅存的五間店鋪,皆為當年該群「客籍鐵匠」的後裔所經營;他們繼承先祖流傳的打鐵技法,持續為在地居民提供農用鐵具的製造服務。(346)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謝紀康論文《沈葆楨對臺灣的開發建設--兼論臺灣近代化的由來》、邱正略論文《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
  • 撰寫者
    洪健鈞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