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是臺灣桃園農田水利會創會百年會慶,在此前二年水利會就已經組織纂團隊,進行《臺灣桃園農田水利會百年誌》的編撰、審校作業。百年誌的編輯過程裡,曾經對擔任守石門工作站末任站長的張雲台,進行深度訪談。
石門工作站內的編制,相當精簡,只有站長、管理員和工友三人。站長的職務是負責巡導水路,每逢颱風、地震、豪雨過後,站長就必須將獨自一人帶著手電筒和一條長鐵桿,爬入深達25公尺的進水井,走入導水隧道裡。沿路走,必須用長鐵桿沿途敲擊,如果紅磚塊有掉落或鬆動蹟象時,必須逐一紀錄下來。一個人走20公里的隧道,某些段落水深及腰,他回憶說:當水利會的通知到山上時,他就一定要走這趟。有幾次手電筒沒電了,他說只能依靠三界爺的保護,延路默唸水官大帝的名號,繼續走完。桃園臺地上幾十萬人的民生用水,二萬三千甲農田的灌溉用水,都必須倚賴這條導水路,一旦導水隧道出現崩塌,一定要立即通知山下的人必須派人到山上進行維修。
張雲台老先生堪稱真正的桃園之子、臺灣之子,他在這條當時全臺最長的導水隧道裡,為了守護桃園的水源,整整走了七年。他是戰後曾經見過石門取入口風華唯一還在世的最後一人,他的口述訪談為台灣人留下珍貴的歷史與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