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建物為傳統單層「五間起」磚木建築,建坪約80坪,建於1950年代,今年2019年(民國108年)51歲的屋主賴其亨表示,這棟建物是其曾祖父賴草所建。建物的牆壁底部三尺為磚造,其餘木構支柱與竹編混土與粗糠,表面再抹以石灰。廊下立有四支圓型石柱,底下柱石呈圓形,稱為「柱珠」,用以防潮。廊下有傳統斗拱結構,正面方形木窗,以細木為窗櫺,顯得相當精巧。屋頂為傳統台灣紅瓦,走廊部分則是覆以石棉瓦。 賴其亨說,早期屋內相對簡陋,地面就是鋪泥土,後來才加上地磚。1964年(民國53年)的白河大地震曾經造成屋頂橫梁倒塌,後還以原貌重修。門前有廣闊的曬穀場,廣場的右前方角落略微突起,賴其亨說,這塊突起的部分稱為「穕仔堆」,就是當稻米曝曬時遇到下雨,可以集中到較高的角落,在覆上帆布,如此就算雨大積水,也不會讓稻穀泡到水。從小小的空間規劃,也可以看出先人的生活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