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園大圳水利委員會

桃園大圳水利委員會,民國39年(1950)桃園水利委員會更名為桃園大圳水利委員會,這二段時間是桃園水利史上的「委員會」時期。 依照《臺灣省各地水利委員會組織規程》,由會員分區選舉委員,臺灣省水利局聘請當然委員(當地縣區鄉鎮長)及專家委員共同組成。委員任期為四年,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由委員會選出後經縣政府和請省水利局加委。水利協會成立時有會員34,839人,其中業主會員13,728人,自耕農會員3,378人,佃農會員3,377人。委員名額計42人,內含當然委員9人,專家委員3人,選任委員30人。 民國38年(1949),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各地水利委員會修訂組織章程,規定委員會中必須有部分的委員具有佃農資格。於是,水利委員會規定選任委員的比例為佃農和地主各佔2分之1。民國42年(1953),政府為配合耕者有其田政策,重新核定水利委員會委員名額,依灌溉面積大小分級釐定,最少9人,最多60人。 桃園農田水利組織自此開始具有「自治團體」的雛型。水利委員會不但是個民間組織,同時也是事業經營機構。當時的臺灣,除農業尚有基礎可供發展外,其他工商業的根基均十分薄弱。因此中央政府遷臺之初,即決心全力發展農業,而水利委員會議在此時空背景下,得以發揮功能。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煒舒
  • 貢獻者
  • 創作者
    臺灣桃園農田水利會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