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節臨興福寺碑

袁達三 (1907-1987) 自號鄴叟,河南省臨漳縣人 (今為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先後畢業於河北法名專門學校、河北大學政治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北游幹班四期、革命實踐研究院第13期。歷任國大代表、少將主任、中國國民黨特別黨部書記長等職。1970 年應聘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書法。著有《書法概論》、《談筆法簡介永字八法》及《談筆墨紙硯、文房四寳》等。 本件作品在款文中註記「節錄王右軍半截碑」,王羲之半截碑又有〈吳文碑〉等數種稱呼,現今多通稱其為〈興福寺斷碑〉。此碑是唐代興福寺的僧人大雅集王羲之行書而成,與弘福寺懷仁所集的〈集字聖教序〉同為唐代集書的精典之作。原碑散佚多時,在明代萬曆末年重新被發現時僅剩餘下半部,因此有半截碑之稱。〈興福寺斷碑〉出土後被書家重視,成為學習王羲之行書的法帖之一。 此作文字結構與原碑碑文近乎一致,當為臨書之作,作者並未有託古改制、重新詮釋之企圖。袁達三行書宗法二王,此作可視為學習王字之歷程。〈興福寺斷碑〉如今剩餘約700餘字,作者臨寫碑文起首片段「肇自石樓東鎮守,……,雅局就於孩年。」共計126字。通篇文字以原碑為本,不以個人之意有所改動或再詮釋,悉心臨寫、力求肖似。作者雖然未力求己貌,然而其學書精神亦令人嘆服。(505字) 款識:節錄王右軍半截碑,古鄴袁達三。 鈐印:袁達三印、鄴叟。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袁達三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