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10

「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的歷史背景泛指自1949年至1954年間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亦被稱為「泰緬孤軍」,進入泰緬寮「三角」地區整頓,人數僅一千四百餘人。在李彌將軍的領導之下,殘軍精實茁壯,竟能重創緬甸軍隊,爭取國內外的奧援,進而反攻雲南。軍隊曾於猛撒地區建立反共抗俄大學及機場,但戰果無法保持;195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緬甸與蘇聯的控訴,要求中華民國軍隊退出緬甸。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政府決定將部隊解散撤回臺灣,自1953年至1954年止,先後將官兵與眷屬分為三批,由緬甸經泰國撤退。 此戰利品立功證的用意在於「表彰先進、樹立英模」,係以「立功運動」貫徹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於群眾的產物,對於完成戰鬥任務和加強部隊建設產生重大影響,是激勵軍民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的有效形式之一。 封面抬頭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臨時立功證」、「一九五四年九月頒發」,中間標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徽,應為鑲有金黃色邊的紅色五角星,周圍環繞圖案化的穀穗;紅色五角星中鑲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亦稱「八一」軍徽,係於1949年6月15日啟用,其象徵中國人民獲得解放,「八一」表示1927年8月1日發生的南昌起義,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此誕生,穀穗則象徵中國的農民階級。(501字)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不詳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