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堂史室

張光賓(1915-2016),四川省達縣人,卒於臺灣,字序賢,號于寰。1945年重慶國立藝專三年制國畫科畢業。28歲時進入重慶三年制的國立藝專就讀,師事傅抱石、李可染、豐子愷、黃君璧、高鴻縉等名家,涉獵廣闊,擅長隸書、魏碑與行書等字體,1969年入臺灣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工作。1987年11月以研究員身分退休。著有《中華書法史》論述中追溯源流、體例詳明,並精通元代畫史故有《元四大家》、《元代書畫史研究論集》及個人書畫作品及多種。 透過其在故宮時對畫史的深研及親睹名作,融合古今之法於83歲自創「焦墨散點皴」,以點代皴,晚年以草隸筆法建構出如北宋巨幛重巖的聯屏鉅作。91歲「焦墨排點皴」,更出現主觀的抽象性風格,進一步影響山水畫之主體性。其篆隸淳厚渾樸,淵雅婉通,達到「人書俱老」人格與書格共鳴共振。其書法藝術之見解論述廣為流傳,並推廣草書的識讀書寫,研發撰擬〈草書結字口訣〉,使草書易於讓大眾理解,對書法教育頗有助益。 本作為張光賓於民國103年所贈之揮毫作品「堂史室」,書風可見其晚年之風格漸漸趨向壯大且拙趣,以正楷書寫賞識三字,筆意如同經歷生生百態,心中豁達,怡然自得,字體俏皮、活潑可愛,大筆渾厚墨色鮮明,為「堂史室」三字作最好的呈現,永遠流傳於中正紀念堂。(505字)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光賓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