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對聯乙則

曹靜琍(1952-),生於花蓮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學書近30年,兼擅繪畫,曾獲全國性書法比賽首獎肯定。從教職退休之後,更積極參與書會交流與學術研討會。歷任國父紀念館書法老師至今長達10多年,以及蘭薈筆藝學會會長、臺北市中華書畫藝術學會、中華書道學會等書畫會要職,以推廣、傳承書法為職志。 此件作品以甲骨文書寫「好山能作畫圖相,流水可為琴音聽」聯句。山水景致是中國歷代文人心中嚮往之處,對於自然的態度,不僅是純然欣賞山川風光,書畫、音樂等領域亦多以自然萬物為仿擬學習的對象,此聯便具有這層涵義,亦可得見「遠山無墨千秋畫,近水帶弦萬古琴」等眾多詞意相近的聯句,皆是將自然山水的視覺、聽覺意象轉化為藝術表現。而甲骨文帶有圖畫造形的字體特質,用來表現此類聯句,更能增添作品的視覺趣味。 歷來書法家書寫甲骨文的方式主要有二種取向,其一是以毛筆再現甲骨文原本刀刻的痕跡,力追原跡剛健硬挺、鋒芒畢露之意;其二則是以篆書用筆來轉化刀痕,發揮毛筆本身的柔軟特徵,強調書寫時所呈現的筆墨趣味。曹靜琍取徑後者,用朱墨書寫,模仿先民在龜甲獸骨上書寫卜辭的視覺意象,但用筆捨去方折而多帶圓轉,並且參酌金文結構,以呈現意蘊高古的樸拙感。(505字) 款識:好山能作畫圖相、流水可為琴音聽,曹靜琍。 鈐印:壽而康、曹、靜琍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曹靜琍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