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萬古流芳

張善凱,原名深澤,善凱為字,現名張善靜,號雲林山農,曾受夏荊山、姚夢谷指導,民國五十二年曾入選台灣省美展。本作完成於民國六十三年,隔年於蔣中正總統逝世百日美展展出後曾名噪一時。 此作以嚴謹的工筆描繪,其光影表現與立體表現逼真,受西方繪畫觀念影響,此種具中西融合寫實特徵之畫法,以清代郎世寧為最,例如《百駿圖》。民國以來,有關中國畫如何革新,出現許多爭論。倡議西化者如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主張「合中西」,創造「形神兼備」的畫風。曾寄居康有為家中的徐悲鴻,更是親身在繪畫中實踐中西合璧的先導者。他主張唯有運用西方寫實主義科學精神,才能擺脫仿古習氣,不落入古人形式窠臼。例如他在《愚公移山》中,細寫模特兒的骨骼肌肉與明暗深淺,追求寫生所得之「真」。此外,亦有蔡元培、陳獨秀等人提倡兼容中西的新思想。 此作中,蔣中正總統著黑袍藍掛,手持禮帽與拐杖站立於二株巨松之前,雙松樹葉濃密地覆蓋在畫面上方,松樹後方岩石瀑布精細刻畫。松樹代表長青,高山流水則歌頌其人品高潔。畫家摹寫照片完成的蔣中正總統頭部、禮帽與皮鞋的部分留下明顯的亮面,以及於松樹暗面刻意加深以增加光影效果、立體感的做法,皆與傳統國畫不同。觀者可以在松木山石等細節處,看出畫家注重自然觀察之客觀精神。(519字)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善凱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