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銅紅瓷盆(有落款)

蔡曉芳(1938-),出生於臺中縣清水,1964年赴日本名古屋工業技術實驗所陶瓷部,師事加藤悅三、金岡繁人等人,回國後先開設瓷磚工廠,在技術學院擔任教職。1975年於北投設立曉芳窯,接受各種器物的訂製,並受國立故宮博物院委託仿製古代瓷器,包括宋、明、清等官窯器物,後亦以自身摸索的古代技法,用於設計現代實用器具,呈現典雅寧靜的氣質。 紅釉瓷盆這類有著極鮮艷的紅釉色單色瓷,今日研究者多稱之為「霽紅」,文獻紀錄又稱為「祭紅」、「積紅」、「寶石紅」、「鮮紅」、「醉紅」,是以銅為發色劑,高溫燒造的一種單色釉,釉色不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整體呈現出均勻厚重的紅色,甚至帶有寶石光芒。自明代永樂時期起成功燒造,延續至宣德時期,但宣德後則未再能見,直至清雍正年間,才又復燒成功,但品質略有參差。因為紅色釉料燒造所需要溫度極高,且對溫度極為敏感,需要控制在攝氏1290~1300度之間,才能成功燒製出紅色,因而失敗率極高,在供御之下,不符標準的往往砸掉淘汰。今日宣德御窯址出土相當多的霽紅釉殘片,原因在此。 本作品形式為撇口、收腹、圈足,通體紅釉,厚重沉鬱,器口留有一圈白色,稱之為「燈草邊」,器底有曉芳窯篆字款、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監製款。(500字)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不詳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