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羲之寶硯

董坐(1953-),為「董坐石硯藝術館主人」,出生於彰化二水,師承父親董壬申製硯技術,以濁水溪特有石頭「螺溪石」為材料,雕製硯臺,1986年作品獲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1992年在彰化縣文化局舉辦特展,同年董坐石硯藝術館開幕,1994年受邀臺中市立文化中心舉辦特展,1996年由彰化縣政府拍攝「民俗薪傳硯雕紀錄片」,1998獲行政院文建會「文馨獎」,2002年受邀日本大阪國際會議廳個展,2006年受邀桃園縣文化局個展,2007年受邀彰化師範大學個展,2009年受邀中正紀念堂個展。 硯臺本為研墨所需器具,是古人書寫時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時代變遷,文人雅士為提升一般使用器物的藝術性,硯臺便增加了雕琢造型,使其除了有實用意義,還多了藝術價值,配合特殊石材,硯臺也成為文人雅士賞玩的珍品。董坐繼承父親硯雕傳統,發揮臺灣在地石材特色,將硯臺打造為精巧的微型雕刻,更在其中融入臺灣的本土情懷與審美情趣,使硯臺除了賦有藝術審美的價值,更凸顯臺灣的本土特色。 本作品以簡單流暢,帶有幾何形狀的造型將鵝頭與身體自然地融入在硯臺的設計當中,帶出「羲之」之意,即王羲之愛鵝的典故,呼應書法與器用的關係。此外硯臺並留出原來的石質,綠色的斑斕紋路呈現出自然的美感,宛如清澈的溪水流經,更富情韻。(503字)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董坐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