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玉器為使用歷史悠久的貴石材質,早在史前時期,古人已使用玉石製作禮儀用器,用以塑造神明以及祭祀用的器具。由於玉石硬度高,在缺乏高硬度機具打磨加工的設備下,古人僅能使用繩索沾附解玉砂來慢慢雕琢,曠日廢時,因此上古時期的玉器非常珍貴,基本上都不脫祭祀之用。目前中國各地史前遺跡中,出土相當多的玉器,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除此之外,日本、韓國、臺灣等地的史前遺址,也有玉器的出現,說明此時東亞地區廣泛使用玉器做為神聖貴重的象徵。 進入信史階段後,持玉器為禮制的規範有著文字紀錄,用以象徵權勢與地位。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開始在身上配戴玉器,凸顯個人尊貴。到了漢代,玉器被漢儒比附道德品行,如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稱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將玉與君子的社會形象加以結合,後來發展出配玉以避邪的概念,玉器從祭祀的神聖物品,轉化為具有神異力量的物件。 本件作品為玉璧,所謂璧者,即是圓形有圓孔的玉器,然而根據圓孔與璧身的比例有不同稱呼,《爾雅》稱「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依謂之環。」。(504字)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無名氏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