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青福德祠

高青福德祠,位於桃園市楊梅區幼獅交流道往高獅路方向,在高獅路836巷內。福德祠原來的名稱是「十八甲福德祠」,從名稱就可以得知此一福德廟的歷史相當悠久。 福德祠最早是由初到此地進行拓墾的先民,在開拓高山頂區域時,先墾出了十八甲田地,先民遂在此一高山頂區域的最高地方,按客家對土地、神明尊崇的傳統信仰文化,封土祭天,豎三粒石,奉祀福德伯公,在地人稱此三石土地神為「十八甲伯公」。 十八甲伯公因神靈顯赫,被封為「顯伯公」稱號。在地民眾為顯伯公捐資捐地之下,更從三粒石的豎石伯公,建起具有一定規模的伯公祠廟。祠廟的廟身規格氣派,拜亭寬闊,拜亭內設置供桌,廟前更設石獅一對。屋頂運用傳統的馬背造型,屋頂和拜亭的牆面上裝飾傳統教忠教孝的剪黏。祠內塑有石雕伯公像,容貌猶如和藹可親的老人家,右手執杖,左手捧元寶,為在地民眾帶來財富,守信水源。 高青福德祠旁邊有一條自水尾區域通向草湳陂的牛車路,目前已經荒廢。本廟現在仍為周邊區域民眾的信仰中心,雖然本區已經從農業社會逐漸轉型為工商社會,但「顯伯公」隨著時代變遷,仍為在地民眾的信仰中心。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桃園市楊梅區高獅路
  • 別名
    十八甲伯公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4.925869
  • 所在地-經度
    121.158602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高青福德祠
  • 參考資料
    黃厚源主編,《過來今來話埔心》(楊梅: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2011)。
  • 資料來源
    黃厚源主編,《過來今來話埔心》(楊梅: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2011)。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撰寫者
    林煒舒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4.925869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1.158602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桃園市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楊梅區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高獅路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