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食水坑福源祠

食水坑福源祠,位於楊梅區食水坑地區,梅獅路二段232巷內社區。福源祠伯公廟是在民國75年(1986)改建。福源祠有著較多稱號,附近居民多以「食水坑伯公」或「水頭伯公」稱呼,本祠創於清治時期,拓墾先民到本地開拓時,按臺灣先民拓墾慣例,立石為伯公。本地地名客家話稱「食水坑」,頭重溪匯流於福源祠前的一口大水潭,潭下先民挖築圳溝,水份分成七份引進農田灌溉,因此被命名為「七份陂」,伯公祠則設在埤塘的崁上之地,因而福源祠伯公又被稱為「七份陂福德公」,在地客家人並簡稱為「水頭伯公」。傳說福源祠伯公是奉新竹城隍府威靈公所派任,令其作為楊梅區頭重溪區域的守護神。福源祠的廟埕寬廣,建有拜亭和供桌,拜亭並搭建遮雨棚。廟身屋頂馬背雖簡單素樸,卻不失莊嚴尊敬之意。水頭伯公身披華麗袍服,造型為笑容滿面,左配祀「王爺」,右配祀「三太子」,可見在地人的崇仰之情。日治末期本祠曾遭遇皇民化運動的災難,被強行廢除祭祀儀式。戰後因廟宇殘破不堪,經過地方人士協助,於民國75年(1986)改建成現在的樣貌。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桃園市楊梅區食水坑
  • 別名
    七份陂福德公、食水坑水頭伯公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4.906697
  • 所在地-經度
    121.176078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食水坑福源祠
  • 參考資料
    黃厚源主編,《過來今來話埔心》(楊梅: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2011)。
  • 資料來源
    黃厚源主編,《過來今來話埔心》(楊梅: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2011)。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撰寫者
    林煒舒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4.906697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1.176078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桃園市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楊梅區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食水坑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