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土目來氏立「給山批墾字」

土目來氏立「給山批墾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土目來氏立「給山批墾字」

  土目來氏立「給山批墾字」文件,書寫於1779年(乾隆44年),署名者為峰仔峙社土目來氏,文件尺寸為42 cm X 44 cm,內容述及當時地主、佃人的租佃相關事宜。目前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典藏。

 

  文件內文,先提及土目來氏繼承的明確土地範圍,「坐落土名橫坑內,東至石壁山頂為界,西至賴家為界,南至坑為界,北至崙頂為界」,並述及招得漢人章程觀前來認給墾批,並約定「歷年貼納山税粟弍斗正,日后垦成田按甲供納大租」、「此林地係本社之物業,與別社無干」等事項,說明租金、限期、擔保人等細則。

 

  「土目、土官」:土官之制設,於荷蘭時期,明鄭清治沿用,康熙年間稱為土官,1748年(乾隆13年)後通稱土目,1887年(光緒13年)改為頭目。其職對內管理社務、約束社眾、發給口糧,對外代表番社,處理漢番事務。

 

  古文書中的「給契、給字、給出、給發、給付、給授」,意指將土地標的物交出,是賃貸的一種契約,通常保留了收大租或地基銀的權利。給墾批,與「招耕字」、「給佃批」、「招稅地基字」的意思相同,為給出田園土地,供佃人耕作,或地基供建築,並收取佃租。為擔心雙方租佃約定,空口無憑,因此白紙黑字,作為憑證。

 

  峰仔峙社(Kypanas或Kipanas)在水返腳。Ki是語冠詞,峰仔峙即panas的音轉譯名,又有作蜂仔峙,甚至簡略為峙社。在1770年(乾隆35年)之前,蜂仔峙一地,本是金包里、大雞籠、三貂3社共有的鹿場,因被鄰番引佃侵墾,經控官後始得定界歸還。

 

  清治時期,中國移民、臺灣原住民之間,由先是墾租土地的業佃關係,以後發展成一系列複雜的買賣、給墾、贌租、典押、胎借、找洗等等複雜的民間契約行為,這些契約文書,通行於臺灣時間長達約240年,直到日治時期,採用新法律,方告停止使用。

 

  這批古文書,不僅為臺灣社會經濟史研究,保存了豐富的史料,舉凡業佃關係、佃租價、生產力、當時物價、水圳開發等經濟活動,均有相關資料;並且,對於研究土地開發史中的番、漢族群關係,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土目來氏立「給山批墾字」 / 撰寫者: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17901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許文堂,2004年6月。《大基隆古文書選輯》,頁:38,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提供   //   【參考書目】 1. 許文堂,2004年6月。《大基隆古文書選輯》,頁:XV、XX、39,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2月20日引述編撰 2.洪連成,1995年7月。《找尋老雞籠舊地名探源》,頁:6。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7月8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土目來氏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779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文件
尺寸
42 x 44 公分
存放位置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