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出基隆後的鐵路橋、火車

出基隆後的鐵路橋、火車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出基隆後的鐵路橋、火車

  「出基隆後的鐵路橋、火車」照片,拍攝時間約為1890年(光緒16年)、劉銘傳鐵路通車後,拍攝地點可能為出基隆後的臺北、大湖口、新竹等地,由清治時期人所拍攝。畫面中,雖然開始有鐵道貨運,然而正值鐵道草創時期,因此並無法完全取代人力、動物搬運等貨運型態。

 

  清治時期的劉銘傳鐵路,為臺灣巡撫劉銘傳的洋務建設之一,全線規劃乃由基隆至新竹。1887年(光緒13年),首先展開的是臺北至基隆部分,工程先經錫口、南港、水返腳(汐止)、八堵、而達基隆;長達20哩的路線中,最具難度的工程,以劉銘傳隧道、20餘座鐵、木橋最受矚目。

 

  隨著工程的不斷推進,部分鐵路路段也陸續完成。1890年(光緒16年),總管鐵路業務的全臺商務總局,決定先行開放已經完工的「臺北大稻埕-錫口」範圍間鐵路,在鐵路沿線設立簡易的票房,販售車票,提供人員乘坐火車、搭載貨物。上海〈德文新報〉曾報導臺灣鐵路「基隆-臺北」段的通車情形:「因近來華人往來稱便,附搭火車者日多;每日售出車票,約可50,000餘張。」

 

  1893年(光緒19年),基隆至新竹鐵路,全線通車。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張崑振,2010年11月。《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頁:27-28。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引用自《攻臺圖錄》,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張崑振,2010年11月。《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頁:26-28。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2月18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引用自《攻臺圖錄》,基隆市文化局提供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清治時期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