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市街

  「基隆市街」照片,由日治時期人所拍攝。畫面中,基隆港內有數艘船舶行駛;而港灣週遭,西洋風格建築、傳統屋舍林立,顯示此地有賴港埠優勢、靠海經濟,已經具備相對成熟的都市機能。

 

  清廷治臺之後,北臺灣逐漸開發。基隆地區至1723年(雍正元年),始有漳州人由八里金、經金包里,移居於基隆牛稠港虎仔山腳,從事漁撈。後來,市街逐漸擴延,而陸續有新店街、石牌街、新興街、草店尾等街名的出現,這些市街皆位於基隆港灣底處,舊稱大基隆,現屬仁愛區。1910年(明治43年),市街屋節比鱗次,當時基隆市街已約有15,000人之譜。

 

  日治時期,由於傳統市街的擁擠與污穢,除了容易爆發傳染病之外,更不利於基隆現代港市的發展,因此隨著築港工程,同時實施基隆市區改正計畫。基隆市區改正,除了採取棋盤式街道劃設之外,對於街道的寬度,也有規定。

 

  日治時期的築港工程,將小基隆山、鼻仔頭、鱟母島之間的海域填爲新生地,這一新生地,成爲日本人的商業區、住宅區。1931年(昭和6年),原哨船頭街改稱日新町、義重町。戰後,日新町改稱港通里,義重町則分德義里、正義里、信義里、義重里。

 

  日治時期的基隆市區街道規劃,使傳統擁擠的市街,變成棋盤式地井然有序,此市街格局,至今未變。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久恩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基隆市歷史建築導覽手冊》,頁:III-IV。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引用不詳   //   【參考書目】 1. 安嘉芳、張長臺、王俊昌,2005年12月。《再現風華──基隆市老照片第二輯》,頁:11-12。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2月15日引述編撰 2. 安嘉芳、張長臺、王俊昌,2004年6月。《再現風華──基隆市老照片調查成果報告書》,頁:4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2月18日引述編撰
  •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創作者
    引用不詳,久恩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