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此張照片拍攝於臺北市建成區(今大同區-建成次分區)。在新娘打理好妝扮、覆上面紗後,新人們啟程前往教堂,準備進行「結婚禮拜」。在新郎的扶持下,新娘小心翼翼地走下階梯,婚紗的裙襬相當地長,須由一人在後頭幫忙提著。新娘手上戴著一套白手套,胸前則抱著一束鮮花,新郎同樣有一副手套,不過他是拿在手上而沒有戴上。新郎與新娘各持有一雙白手套,但有不一樣的配戴方式及意涵,新娘戴著的手套代表著女子接受與男方的婚禮,中世紀時,男方向心儀女子求婚時會贈與一雙白手套,若女子在週日上教堂時戴著男子贈與的白手套,便意味著答應男子的求婚;基督教文化中認為新娘在婚嫁當日易受到惡魔的侵擾,此時新郎應使用手上的劍來捍衛新娘,此習俗仍保留至今,不過今日以白手套取代劍。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