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在淡水與八里的渡船航線上,在民國60年代( 1970年代)前,曾經有一座隨潮汐變化的小沙洲,在地人稱為「浮線」,是漁民採蛤蠣與河面作業的灘地。早年頑童泳渡淡水河,沙洲即是中間點。
從沙洲看淡水河岸,右方山丘洋樓即是「淡水紅樓」,建於明治32年(1899),樓前有座黑色塔狀物,是太平洋戰爭後留下的空襲警報設施,淡水人稱為「淡水雷」。左方有一尖塔建築,為著名的淡水長老教會禮拜堂,建於昭和8年(1933),是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博士之子偕叡廉牧師設計建築。 東西合璧、漢洋相融的淡水建築群,也是西方近代重商主義在台灣留下的歷史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