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塤(白色)

本件為「塤(白色)」,或作「壎」,新石器時代已出土,多為石製、骨製,後以陶製為主。構造由塤體、吹孔與音孔組成。塤體平底、空心,有圓形、橢圓形、管狀、魚形等形狀。吹孔在塤的頂端,塤體腹部正反面開有音孔,音孔的數目不定,多數為八個音孔,雙手持捧吹奏。開孔大小決定音的高低,音孔開在適合手指按壓的位置,音階順序按各家製塤者的習慣定位排音,因此塤的演奏指法各有不同。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 本件為陶製,器表光滑,白色塤體呈鵝蛋形。頂部有一個吹孔外,塤體腹部左右兩排共有六個音孔,中間繪有右手持拍的藍色畫像。另一面有左右相對的兩個音孔,中間題有「魏道謀監製」的藍色字體。魏道謀為箏樂家、也是製作古箏的藝師,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本件由梁在平先生收藏。梁在平(1910-2000)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是一位著名的古箏演奏家,同時也是一位集音樂、書法、攝影、繪畫於一身的國際藝術家,他畢生奉獻於創作、整理、推廣、演奏箏樂。除了演奏以外,亦出版多本古箏相關的曲目著作。1988年榮獲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之特別貢獻;1992年獲行政院文建會「國家文化獎」。此件由梁在平二兒子梁銘越捐贈。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