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牛郎織女》:第四場〈天上〉 青少年歌劇 手稿 完稿

作品描述:青少年歌劇(來自郭芝苑自己的定義)《牛郎織女》創作於1974年,當時的臺灣音樂環境貧脊,對於所謂的正式的「歌劇」,僅有模糊的認知,更遑論要國人自創作品及登臺上演。郭芝苑為了符合能讓當時音樂班師生及合唱團演出、推廣、普及化歌劇之目的,《牛郎織女》的結構及內容便力求簡易通俗。劇本由好友詹益川寫作,但儘管寫的是國語劇本,詹益川因本身的臺語用語習慣及口音,使得劇本難脫離此種風格,故郭芝苑曾在1998年2月份的演出後將此劇改以臺語演唱。全劇包含二幕四景:第一幕為「山下的原野」,有三景;第二幕為「天庭」,只有一景。音樂上,歌曲多屬簡易之短曲,主角只有牛郎(男高音)、織女(女高音)、老牛(男低音)三位,另外加上六仙女(女聲三部),以及兩個合唱團:兒童合唱團(喜鵲)、國高中合唱團(牧童);樂團伴奏則可大可小,一把長笛、一把雙簧管、一把單簧管、一把低音管、弦樂五部和打擊樂器(大、小鼓),是較理想面的樂團組合;若有所限制,一架鋼琴(原稿)、一把小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亦足以演出。全劇訴求雖為簡單通俗,但郭芝苑創作時,仍舊參考西洋歌劇創作手法,如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等歌曲形式,皆被運用在其中。這部誕生於1970年代的「歌劇」,不但奠定了其第一部正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之創作基礎,也激勵了臺灣作曲家在歌劇範疇上的創作,無異是一只催生劑。 《牛郎織女》第四場〈天上〉 大總譜;手稿(完稿);46面(13張)。 以鉛筆抄寫,藍筆添補歌詞。

基本資訊

  • 日期
    作品日期: 1974/09/2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