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古箏

箏樂之所以能保存於中華文化歷兩千餘年而不衰,究其原因有二:一為箏樂保存了民間音樂之特質,因而建立了它的群眾性與普遍性;次為箏樂體現了中國音樂的獨特表達方式。 此部古箏為素面梧桐十六弦尼龍纏絲箏,屬十六弦特殊形制尼龍纏絲箏。為了與十六鋼弦箏合奏構思創作了樸實雅箏,民國60年代(1971),梁在平教授會同陳先進先生研發取自梧桐木材質,面板較尖尾箏厚,箏體面積也較40、50年代(1951~1961)古箏形制大型,共鳴度較鋼弦箏沉,趨中音音色。 素面梧桐十六弦尼龍纏絲箏曾經在臺灣音樂會展演數場,獲得箏樂同好熱烈的迴響。相較於民國70年代(1981)之後盛行的二十一尼龍纏絲箏(161*34*29cm),可以稱它為縮小版的迷你尼龍纏絲箏。由於梁在平教授的睿智與才華橫溢,以一甲子的歲月積極的耕耘古箏音樂,臺灣箏樂文化才能延續發展,並與世界接軌,攜箏行跡於日本、越南、韓國、美國、歐洲等,使臺灣古箏藝術與國際文化接軌。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作者或關係人地點/工作地點: POINT (121.522272 25.027618), 使用地點/演出地點: POINT (121.516172 25.072782), 使用地點/演出地點: POINT (121.773489 24.6697), 創作地點/製造地點: POINT (121.496102 25.059548), 使用地點/演出地點: POINT (121.508421 25.03838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