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鼓

膜鳴樂器。稱呼:帊瑪主鼓(patma, principal drum)呈現桶狀雙面鼓之形制,通常置於桑彎樂團之左半邊。早期,主鼓是懸置於一個三腳架撐起之橫樑上,現今(如左圖),則是懸置於一個有節的硬竹架上。此竹製橫樑長六英尺,頭與尾為蛇形。此橫樑是由五個部分組成一個俗稱「五不像」(pyinsa-rupa)的動物型態,此「五不像」為一神話中的動物,具有蛇頭、鹿角、馬蹄、加龍(gallon, 似鳥之生物)之翼、鯉魚尾(ngagjin, carp)。主鼓置於環狀排鼓之左側,懸置於前述之蛇形橫樑,而用以支撐此置架的柱子,接近環狀排鼓的一端稱為「證人柱」(witness stand),而接近蛇形橫樑尾部的一段則稱為「豬形雙架」(pig bipod)。 主鼓之「陰」的鼓面,圓周為18英寸;「陽」的鼓面,則為14英寸。主鼓所敲擊出的重音(稱為「帕瑪奇」,pama che)乃是作為其他樂器的襯底,在樂隊中演奏主鼓之樂師,還得同時負責另外六面由大至小的六件排鼓,以及一中型的橫鼓(sakhun)。樂團中上述樂器形成一「主鼓區」(patma corner)。主鼓與橫鼓外型類似,演奏時則懸掛於神話的框架上。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