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壽興皮影偶—影身

臺灣早期的影偶色彩以紅、黑、綠為主,長約一尺;由頭、手、身軀、腳四部份組成;其皮影戲偶的雕刻方式承襲大陸刻法,分為陽刻與陰刻兩種。陽刻即是保留臉部線條,其餘鏤刻留白;陰刻則僅刻出五官線條,留下的部分便敷上色彩,不同色彩代表每個角色的性格特徵。 此文物為臺灣皮影戲偶身,生角武身,可作為高階武將角色。紅、綠、黑三色相間於整體偶身。偶身屬陰刻,偶身以上身、袍服、雙腿著靴三個部分詮釋,三部分以棉線相互牽引,走動時可展現身軀的靈活性。 中國戲曲服裝基本上以明、清服裝為主要樣式,同時參考故事的朝代、背景加以變化。著重的是戲曲服裝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等與人物塑造相關。甲是軍中最莊嚴的戰鬥服裝,為高級將領所穿,整身鎧甲的雕花細膩、精巧有韻,下方魚鱗甲片的袍服,在袍服前方巧妙地刻劃一尾大魚,姿態活靈活現地展現活力;袍服四周的甲片上則巧妙地點綴流蘇墜子。上身背後裝附靠旗,一般武將都穿大靠,再襯上四面靠旗,看上去特別顯得威武、勇猛。靠旗上的龍紋彰顯其身分。偶身僅有單一簽孔,是方便演出時打鬥的作用,手部應與簽桿相連。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使用地點/展覽地點: POINT (120.298468 22.782689), 使用地點/演出地點: POINT (120.24714 22.778303), 使用地點/演出地點: POINT (120.298468 22.78268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