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壽興皮影偶—影身

臺灣早期的影偶色彩以紅、黑、綠為主,長約一尺;由頭、手、身軀、腳四部份組成;其皮影戲偶的雕刻方式承襲大陸刻法,分為陽刻與陰刻兩種。 皮影戲影偶的角色類型基本以因循中國戲曲的傳統,尤其是銜接南戲、傳奇的角色分類,以生、旦、淨、末、丑這五大角色為主要系統。此偶為臺灣皮影戲偶身,武將角色。 以黑、紅、綠三主色貫穿於整體影偶。偶身屬陰刻,以上身、袍服、雙腿三個部分詮釋男身,三部分以棉線相互牽引,走動時可展現身軀的靈活性;缺少手部。 偶身單手持大刀,刀身直挺、蓄勢待發;紅綠色相兼的將袍整體紋飾刻劃精美,氣勢軒昂,身著黑長靴,是為將官的扮裝。偶身僅有單一簽孔,是作為演出時打鬥使用的「跳腳」角色。 該文物來自呂憲光,呂憲光為呂訴上之子,呂訴上為臺灣早期投入研究傳統戲曲的先驅,六〇年代左右呂訴上曾拜訪當年的傳統戲曲劇團,這批文物應是當年由劇團主所致贈。 宋貓本宋明壽(1920-1986)生肖屬鼠,朋友戲稱貓仔,宋貓便成了正名。家境不佳的宋貓,為改善家計,便跟著金連興的蔡龍溪學皮影,後改投入有遠親關係的永興樂,由張塔傳授。學成後便搭著永興樂、安樂的戲班演出,日後便自組明壽興戲班。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